界面资讯网 >> 文化

传统色刷屏背后是中式审美的共鸣

2023-03-08 18:33来源:网络 阅读量:16520   

王海宁

前不久,央视新闻视频号制作了一组《这就是中国色》的视频,瞬间刷屏。日暮中的长城、金秋的麦田、积雪的黄山、映照着塔吊的城市上空、火箭发射的现场,华夏大地的壮丽景象与绚丽丰富的中国传统色一一相遇,展现出不可言说的美,让观者在浓墨重彩与优雅清淡之间见识了中国传统色的色阶之丰富、用色之精微、构成之斑斓、审美之独特。

每个民族的色彩系统虽有交集,却也总有一套自己的语言。不同族群文化都是在自然色彩宝库里进行个性化选择,用以表达思考、情绪,最后沉淀为一种审美意趣。“九色鹿”不会变成迪士尼的“小鹿斑比”,也不会混淆于宫崎骏的“鹿王”,不仅仅是因为造型,更在于色彩;瓷器中即使画着西番莲,只要用了“青花蓝”色,立刻就有浓郁的东方风情;杨柳青年画的桃红柳绿,不同于圣诞节的“深红浓绿”,传统色就像审美领域无声的语言系统,是中国文化的视觉指纹,一眼便能认出。

所谓传统色,是中国人定义颜色的方式,更是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传统色刷屏背后,是中国式审美的共情。

传统色,不止于趣味,它是中国人世界观的直观阐释。妃红、苍青、酡颜、月白、十样锦、远山如黛、青梅煮酒、桥下春波,《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山水,敦煌崖壁上的九色鹿,周昉笔下的明丽仕女,秘色瓷如冰似玉的玄妙青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生活与审美实践中提炼出的具有独特韵味的颜色系统。早在战国时期,五色就与五行相联系成为阴阳五行学说的一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于宇宙本体的哲学思考。中国色始终能在大俗大雅中顺畅切换,达成了从庙堂到民间共同的审美观。比如红色在中国传统中象征着火热的夏季,被视作吉庆之色。故宫红墙黄瓦,富丽堂皇;江南民间粉墙黛瓦,素朴幽静,各有韵味。而民间端午的五彩线、春节的艳丽年画都追求热闹喜庆,展现民间的喧腾活力,也是我们对富裕繁华喜爱的一种直接表达。

中国色,不止于描绘,更是中国人感情与心理的视觉表达。青、黄、赤、白、黑五色被尊为“正色”。以正色混合可以获得色调丰富的“间色”,代表了自然界变化繁多的色彩形式。看过《红楼梦》的人都会对薛宝钗出场时的装扮印象深刻——“蜜合色绵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绵裙,一色半新不旧,看来不觉奢华”。薛宝钗身上的几种色都是温和百搭的中性色。不突兀,也不廉价,正符合薛宝钗大家闺秀举止娴雅、中庸平和的气质。中华传统中重大喜庆场合必着吉服,古代百官朝服上百鸟禽兽无不锦绣成堆,均以青、黑、深红背景设色,就是为适应肃穆又隆重的场合,表达谦恭又严谨的态度。

传统色,不止于审美,也是生产实践和科技发展的见证。无论绘画、染织或者烧瓷,颜色的产生、流行、变化背后也是历史、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化。蜚声中外的元青花,因为色彩深沉浓郁,图案饱满丰富而备受收藏家推崇。这抹幽蓝风靡世界,一直是中国瓷色彩代表之一。宋以后,因丝绸之路中外交流频繁,青花釉料配方中加入来自西域的“苏麻离青”,颜色由素淡转为浓烈,绘画效果呈现出了青翠欲滴的流动艺术感染力。中国的元青花,恰恰是我们与世界沟通交流合作,最后依据自己民族审美特色,融合发展出的旷世杰作。一抹蓝色,从宋汝窑清新的“雨过天晴色”,再到浓烈的元青花,直到矜持的“霁蓝”,经历了窑温、釉料技术的改良,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审美的更替变化,历史映衬在中国色中,了无痕迹又千姿百态。

传统色,无论是矜持的单色,还是缤纷五色,都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经济文化的色谱,是一个民族对荣光、对恭谨、对幸福的理解。读懂传统色,也就多了一份对中国的了解。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