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子钰 沈沁心
近日,在第三届淘宝丑东西颁奖盛典中,脑花帽、公主羽绒服、人脸粘土丑机壳、甘肃省博物馆的绿马头套和小青蛙人偶服经过层层选拔,荣获“年度五丑”。凭借各种“丑出圈”的商品,这场盛典引发了近百万网友在线围观。或许有人会问,这些奇奇怪怪甚至“辣眼睛”的丑东西,真的有消费者愿意买单吗?笔者通过淘宝搜索“丑东西”发现,它们的市场相当大。比如入围本届大赛的“闪闪发光水晶鞋”和“绿头鱼捏捏乐”,月销量都在1000以上,受众广泛,大人小孩都可以用来解压。
都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那么这些被大众评选出来的丑东西可谓丑得毫无章法、各有千秋,充分展现了创作者独特的脑洞和设计理念。比如甘肃省博物馆选送的绿马头套,设计灵感源自文物马踏飞燕,歪头斜眼的喜感造型,让英气勃发的铜奔马瞬间化身“铁憨憨”,成为短视频中的人气款头套。再比如盛典上让人过目不忘的人脸粘土丑机壳,是创作者自己用黏土一点儿一点儿手工制作的,吸引了一批品味清奇的消费者。
丑东西风靡网络的背后,是当代年轻人对审丑文化的追逐。在这些千奇百怪的获奖丑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创作者用夸张搞怪却又逼真的元素,给观众以极致的感官体验,让人看一眼就能记住,甚至欲罢不能。喜欢这些丑东西的人,像是找到了一个情绪宣泄出口,通过购买使用丑东西,他们能从中获得一种快感和认同感,这种感觉是其他再好看的东西也无法带给他们的。
社会竞争愈发激烈、审美逐渐单一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饱受来自外表、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一张无滤镜素颜照、一次不时尚的搭配……都会让他们陷入“好丑不合群”的泥沼中,似乎迎合主流审美和大众口味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但审丑文化的兴起让人们意识到:丑又如何?自己快乐就好。于是,“反容貌焦虑”“丑东西分享”等话题在各大社交平台悄然风行。
“丑东西颁奖盛典”只是网络审丑文化的一个缩影,作为丑东西的发源地,豆瓣“丑东西保护协会”小组里已有24万余人,他们积极分享着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创作的有趣丑物。在与之类似的“炸厨房”“土味穿搭践行者”等小组里,大家对“丑物”毫不避讳,乐此不疲地分享着自己的“死亡搭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翻车不丢人,笨拙打扮和土味审美也不丢人,能够正视自己的不完美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和快乐。
现实中,许多人都被框在了固有的各项“标准”中,仿佛外表光鲜亮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才是好的、成功的。这种对完美的畸形追求,让年轻人开始探索自我解救之路,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爱和追捧丑东西,从而来消解自卑和焦虑,寻求简单的快乐和生活的意义。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每一个丑到清新脱俗的东西背后都有一个极度渴望被认可的脸庞,这些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的丑物件,不仅是一股新潮流,也成了流行的“社交货币”。当下的审丑风潮,是年轻人自我个性的彰显,也是对单一评判标准的抗争,这么看来,审丑文化,不只是爱丑物,更是在此过程中包容、去爱同样不完美的自己。